top of page

Eyexlife不負責影評-七月與安生 Soul Mate

  • Ven
  • Dec 15, 2016
  • 3 min read

第一段跟電影本身比較沒關係,有點純粹講金馬獎。

金馬獎連續幾年都被中國和香港電影橫掃所有大獎,其實撇開心理上''被統戰''的感受之外,應該觀眾最大的疑惑是:為什麼金馬獎得獎的電影我們越來越沒聽過了?大陸電影要在台灣上映必須抽那每年區區十部的配額,實在是天底下最可笑的陳舊規則,偏偏所有大陸片都能參加金馬,強片年年有,評審團在一再強調'公正'的前提之下,除非剛好報名的陸片當年沒一個能打的,就很容易造成得獎的厲害電影常常沒人看得到的窘況。台灣政府和人民的心態究竟是反陸恐陸還是純粹''保護本土電影''似乎都不應該讓這規則繼續存在,否則金馬也會越來越沒人看。

《七月與安生》除了金馬的放映,沒抽到上映機會,於是眾人只好訴諸網路。

說明白點,這並不是''二女愛上一男''的三角戀,也絕非''蕾絲邊''的感情,它就是複雜的友情電影。女性微妙的同儕情誼我們都見過,或許在國中高中時都達到高峰,競爭和親密的矛盾發生在每一個青少女時期的女孩身上,臭味相投的人混在一起,無話不談,相濡以沫,到最後你好想要變成她的樣子。但畢竟我沒有這樣的困擾,想說點別的。整部片我最喜歡的台詞是安生說的: ''有趣的人可多了,都是裝的,裝得連自己都信了。''可能意思是大多數人其實沒有真的活在自己想要的路上,但總得裝個自在的樣子吧?就像安生在那幾年飄蕩的歲月,字裡行間是歡快的,表情卻空洞惆悵。

兩個曾經親密無比的朋友隨著成長和愛情的變化,逐漸走向自己不曾想像過的疏離,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個性和人生選擇。''選擇''本身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循規蹈矩的生活是應該還是真的想要?而不斷變化的日子究竟是天生的嚮往,或者只是想要逃避安定下來呢?我們都能在最好的朋友身上看到自己逃避著的影子,羨慕對方做了跟自己不一樣的選擇,但自己永遠是茫然的,因為不知道''現狀''究竟是美夢成真了,或者終有一天崩解,只能在生活中漸漸學會離別和等待,即使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學會。

七月和安生就像是我們心中左邊右邊的天使與惡魔,放大了你我在人生的進程中總會面臨的雙叉路口(你沒有?好吧可能你無血無淚)在安穩生活與變化的精彩之間要硬選一條路其實是痛苦的,因為沒有人會真的不帶著對變化的期待生活,也沒有漂泊的靈魂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不曾感到寂寞。越是在意的人事物,在失去的時候你才越能感受到那被剝奪/背叛的痛苦宛如抽空了靈魂一般。而因為知道無事無人能夠永遠不變,我們才會恆常地對生活充滿負面的焦慮和正向的期待。害怕被欺瞞,也渴望逆境的好轉,至少知道自己不會是不帶靈魂地活著。

講一些影片本身的,周冬雨演得非常搶眼,很肆意地把安生活出了血肉來,馬思純(她好漂亮)相對來說因為角色在故事中本是個較平凡的性格,相對就不是那麼令人激賞,後半段突然轉折的改變我倒也覺得不是那麼流暢,但兩個人的確發揮了互相輝映的功能,讓''演得好''相乘之後成就了''非凡演出''的效果。而曾國祥曾經在戀人絮語中展現優異的小品故事功力,這次更是非常沈穩地把這兩個女生微妙的愛恨情仇交代的完整、充滿感情。

想到小時候的金馬最佳影片常常是超級名導或是巨星的天下,像是成龍在93.94年的連莊或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得獎畫面。當時的金馬擺脫了前面幾十年的台灣主旋律電影限制,後面又有杜琪峰銀河映像即將大舉進攻,呈現台港共同繽紛的娛樂性滿分狀態。今年或許要說觀眾緣的話,七月與安生才會是最接近觀眾的最佳影片,能讓你我在電影中都看到自己,而不是需要看一堆影評人寫的文章才看得懂,跟自己生活經驗零重疊的、情感遙遠的最佳影片。

推薦指數:🌟🌟🌟🌟🌟🌟🌟🌟🌟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  • Facebook - Black Circle
  • Tumblr - Black Circle
  • YouTube - Black Circle
  • Pinterest - Black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Black Circle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
© 2017 by EYEXLIFE.  created with EYEXLIFE

bottom of page